首页 【师大青年】愿梦想与热爱常在
用户: 密码:
琨2010 - 2014/6/4 14:35:24

欢迎来到这里,我们已恭候多时。
这里是《师大青年》贴吧推送账号,我们标签独立与自由,愿人文精神在你我之间。





ydmm - 2014/6/4 21:17:19

[初次见面]
青年人的言论,如脱缰驰骋的野马,有不羁与冲撞。

文字的底气,是笔力千钧的勇毅,揭开人生太平盛世的假象。 

一本杂志的力量,不在于一定要超越世俗的想象,而在于,它可以去影响一部分人。师青所能做的,仅仅是为了完成一定程度的启蒙。





混圈儿 - 2014/6/5 11:00:16

【我们是谁】

我们是《师大青年》,一份属于你我的学生刊物。我们的标签是独立与自由,我们希望能够带给你们更多的思想与启蒙。

南京师范大学团刊《师大青年》由校团委主办,创刊于1999年,《师大青年》在校园中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特具的思想文化风格成为江苏省高校团刊中的佼佼者。《师大青年》编辑部几年来相继当选为江苏省高校传媒联盟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主席单位。



1212123 - 2014/6/6 5:21:49

【我们需要你】

如果你拥有文艺情怀,如果你拥有自己的观点,如果你对世界有话说,如果你是个爱写文字的人,如果你爱好新闻或者美编,我们欢迎你。

总而言之,我们欢迎每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你。





xiaomeitu - 2014/6/6 17:35:55

【如何找到我们】

新生报道后8日~12日每天18:00-20:30可前往西区大学生活动中心312室(《师大青年》编辑部) 联系人:杨默 15050553066



719154359 - 2014/6/7 14:17:43

【另】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sdqn520 (也可查找“师大青年”)

相信我们,它会给你不一样的体验。我们还有人人(师青)和微博(师小青的官微)哦!



iamwuyu - 2014/6/7 20:39:16

可能很多的师大人并不了解这本杂志,发行量的限制,杂志本身的不完善让师青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与赏识。
局限于小小空间的师青必须要登上一个新的高度与舞台,上升一个台阶,开启属于自己的时代,成为真正的标杆。
我不敢用它和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比较,只是,我希望它可以走的更远。



暖暖一世 - 2014/6/8 16:03:52

帮顶

——难料世事沧桑,些许心事,怎了得,一场梦,一场空。



yishan - 2014/6/9 4:47:27

直“引以为傲”的稿子内容。如果说我们不是一本有影响力的杂志,那么当我们连内容都无法做好的时候,我们连最后一块遮羞布都没有了。

小樵这样对我说:“我是觉得一本内容很好的杂志如果没人看,肯定是有其存在的问题。”无可厚非,我们在失去我们的读者,我们抓不住他们,当然了,我们内容不够精彩,我们发行量不够,杂志发不到看的人手里。有多少人知道师青?

我常在想如何经营好一本杂志,但是最后我总发现我只能做一个内容的创作者,而无法做一个好的管理者,即使我把传播学知识领悟贯彻,我依然没办法让师青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有朋友说过我时常显得像是一个悲情主义英雄,所有的事情都喜欢自己去做,让自己既苦又累,我的确是一个专制主义的人,我厌恶集体创作,我甚至宁愿自己做完所有的事情,因为我总担心别人达不到我的理想化效果。但是,我最终总会明白,我只是我,我不是神,我无法苛求完美。

在很多事情上,我做了一些努力,但世界并不完美,射手座也并不总是运气那么好。

我们仍然在寻求改变,160期杂志开始做版面的改良,微信平台在尝试做得更好,发行由最初的征订改为直接取阅发行,甚至招新的海报上,我们费尽心思把逼格伪装满满,当然,这一届新生并未让我们失望。昨天的复试上,其中一个新生告诉我们,杂志是不是走得太远了,这让我想了很久,我们太高了,我们太远了,漫无边际,我们何时回头看看自己的读者们,我们何时脚踏实地,我们何时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而不仅仅是通过身边的人,这早已不是一个传统被剥离的时代了。

这大概算是一篇自省的文章,希望我们放下情怀,踏一踏脚下的地,咚咚咚,这种声音有力得多。

请批评我们,请给我们意见。



百花果 - 2014/6/9 17:50:01

美腻的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学姐
也许,这就叫情怀
情怀,一个被说烂、吐槽烂的词,我依然要理直气壮地为她歌颂。就像不可撤销乐队的专辑《致敬梦想》一样,在梦想早已泛滥的当下,这样一个响当当的口号出来,依然不失霸气!情怀和梦想没有错!我愿意自信而骄傲地怀揣梦想,拥抱情怀,管别人的呢。
—— 写在前面的话


昨晚,师青的同年级主编给我面试,还有两位可爱的小主编,很开心的一次聊天,在晚风沉醉的夜晚!能免笔试破格通过,真是太信任我了呢!一枚不怕被人吐槽的文艺女青年要正式向《师大青年》靠拢啦!想来真是幸运,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与自己心爱的杂志路过,不错过!这大概就叫缘分吧。
当“校园广播,跨越时空”的喧嚣还在沸腾的傍晚,漫不经心地途经东区篮球场的门外,遇见一块蓝色的布铺挂成的海报,在风里有了些许褶皱,在树叶的衬托下,突然间就被眼前的这份安静和澄澈吸引。“师大青年”,四个熟悉而亲切的字眼,映入眼帘,第二次的重逢。第一次是在微信订阅号上,从同学推荐给我名片的那一天。印象深刻的是青奥会开幕的第二天,公众号里推送的文章——《青奥,一点想法》。很短,却很美,有独特的思考。当然,这些词,不足以表达这篇文章的别具一格,因为我所能想到的这几个词,却是这样的千篇一律。我想只有读读原文,才能体会和感动文字里的清新,骨气,和那带着雨天气息的惆怅与希望。
今天重新找回这篇文章,才发现原来作者就是昨天面试时坐在我对面,那个没说太多话的男生呀。有些人,第一次见面,就会给人留下轰轰烈烈的记忆;有些人,第一次见面,也许就会成为脸盲患者下一个中枪的对象。不能说孰是孰非,可是我却慢慢喜欢上这种感觉,一种慢慢发现惊喜,慢慢收获感动的过程。
看到qq上的推荐好友“师大青年 杨默”(手机备注的名字),我就加了。头像里的照片,像他的名字一样,很安静,很干净。“如果每个人都觉得你是不可理喻的梵高,那你就应该拿出《向日葵》那样伟大的作品出来。”这句qq签名,大概是我的第一次发现,只觉得很有味道,也很霸气,还有点悲壮。偶然的一瞥,却是不断盛开的惊喜。很快,我就想到了王全安。凤凰主笔王路写了一篇“政治不正确”的愤世嫉俗的烂文《你有什么资格嘲笑王全安?》。他说:假如你是个天才,你足够生猛,你身上有一些小瑕疵,不要紧,可以原谅。



talen - 2014/6/10 10:43:36

假如你是个天才,你足够生猛,你身上有一些小瑕疵,不要紧,可以原谅。天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对于天才,我们还能苛求什么!但假如,你没那么天才,你是一个平庸的人,就很难原谅了。因为平庸本身,就是最不可以原谅的事情。
不可否认,王路说出了一定这个世界的真理,可是其中的铜臭味、市井气太重,他在表达着自己的所谓“不羁”的时候,也暴露了他的平庸。只有平庸的人,才会把一件本可以很美好的事情也说得如此不堪、龌龊。按照王路的逻辑,天才无罪,天才万岁万岁万万岁,法的尊严,荡然无存。这是一篇四处走光、到处都可以给人抓把柄的应制文。而表达同样的意思,尽管只是一种巧合,兴许是我想多了,我却很喜欢杨默的那句qq签名,这才是对天才的尊重,以及对天才的激励和鞭策。文人,应当是有骨的。
之所以喜欢《师大青年》,正是喜欢她的简单,纯粹,个性,和风骨。而一本杂志,或一个公众号,塑造给人的形象,正在于文字本身。当文章的成功,脱离了文字本身的魅力,而得益于商场的包装,这不失为一个时代的悲哀。当然,也无须过多悲哀。因为,读者没有那么傻,读者的跟帖也许是粗俗的,但读者的判断却令人欣慰,至少三观还正。况且,有那么一群人,默默地,在文学的道路上,执着追求。因为师青,可以和这些人相遇,我很庆幸,也很感恩。在这个茫茫的大学校园里,在表面看来平凡的人来人往中,竟然也卧虎藏龙着这样一群充满情怀的人。因为一群可爱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似乎对大学有了更多的归属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他们的才华与谦虚,反而让我收敛起狂傲,多了一分虚怀若谷的敬畏。
再次翻看那天拍下的海报照片,依然能感受到树叶婆娑,风儿轻吹的惬意。“愿梦想与热爱常在。We are young!青年人的言论,如脱缰的野马,有不羁与冲撞。文字的底气,是笔力千钧的勇毅,揭开人生太平盛世的假象。一本杂志的力量,不在于一定要超越世俗的想象,而在于,它可以去影响一部分人,师青所能做的,仅仅是为了完成一定程度的启蒙……世界的角落,我们的乌托邦。我们渴求每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你!”



henge1 - 2014/6/11 12:04:54

时至今天,依旧感动。热爱文字,其实是因为热爱生命。文字给人的感动,是一种关怀,一种慈悲,一种对世界的思考,和对自己内心的叩问。
走在路上,常常会不经意地想到自己这两年多以来的变化,曾经那个傻大姐一样的姑娘(不知道为什么,朋友总喜欢说我傻,后来才知道,“傻或笨蛋是一种昵称,越是亲密的朋友,才会这么称呼”,听到这话的时候,我很感动),不过现在,我又常常听到朋友这样形容我:文艺,温暖,正能量……我想,从朋友的眼中,兴许也可以看出我点点滴滴的变化。虽然,我不反感“傻”的昵称,可是我更喜欢现在大家对我的评价。如今的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追求的是什么,对每一件事情的发生,也都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看法,不断武装自己的过程,同时又怡然自得地说说笑笑,尽情释放自我,我称它叫“胸有成竹,玩世不恭”!循规蹈矩的乖巧听话,我是不要的,我想要的正是这份有独立思考的叛逆。每天能这样充满希望地生活着,学习着,奋斗着,努力让每一天都变得丰富多彩,这似乎就是我理想中大学生活的模样,竟然也不知不觉成为了现实。
“我很开心因为努力生活,和你们分享荣耀的每一秒钟。”因为这句歌词,我是多么喜爱将《听你说》这首歌设为单曲循环。那些身边的同学,朋友,老师,路上遇见的陌生人,总都能在不经意间带给我感动。教育超市楼下的修车师傅,西区食堂里的担仔面大叔,东区食堂的好粥道小哥,瀚海教育的学长,仙林宾馆喂鱼的阿姨,和免费提供饲料的保安叔叔……他们脸上的笑,那副永远乐天派的样子,他们亲切的关心,或是友善的调侃,信任期许的目光,和有力量的大拇指,让我的内心很温暖,也很踏实。
“爱上一座城,是因为爱上这座城的人。”慢慢地,我也开始接纳这座城市,了解这座城市,融入这座城市,也被这座城市所眷顾。虽然我已经是个即将20岁的大人了,可是生活中还会有人常常把我当小孩一样爱护。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可是有一天,当你内心变得足够强大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原先想象的那样险恶,正如另一句话,“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才会恍然发现,那些记忆里不太美好的过往,或是曾经某个不太美好的人,原来是自己一叶障目了呀。
(写于2014.9.16夜)

以上是一位新加入师青的大三学姐的随笔。一只老妖怪



妄图a - 2014/6/12 1:07:28

挽尊。



   --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noside - 2014/6/12 15:22:5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小编按:这是秦晖几年前的一篇文章,不妨再认真读读。嗯,一句近乎废话的按语。via 理想国



可能有的朋友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会说:错了!应当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才对。的确,《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原义。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关。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相反,本来意义上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解构道德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难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人们常常只把“无为”看成是道家主张,其实至少庄周这个道家宗师也有追“有为”的一面。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荆棘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危行侧视,振动悼栗”了。换句话说,在庄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众所周知,道家在知与行两方面都倡“无为”。单就“无为”而论“无为”,本无所谓对错。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为”,就沦于苟且了。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则意味着奴役。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谭嗣同称赞庄学对君权的解构)是从前一种意义上论无为的。但在传统中,从后一种意义上实践“无为”的则无疑是主流。问题在





lizhichina - 2014/6/12 21:35:25

味着奴役。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谭嗣同称赞庄学对君权的解构)是从前一种意义上论无为的。但在传统中,从后一种意义上实践“无为”的则无疑是主流。问题在于:道家所谓的无为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学说,而弱者对强者的“无为”,不正是苟且吗?

苟且而出于无奈,亦不足责。但庄周的苟且却不是自承无奈,而是把它奉为崇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不可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庄子.内篇.齐物论》中的这段话历来被论者看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的确,我国传统时代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只说不做,法家那一套关于“法、术、势”的厚黑学只做不说,所谓“儒表法里”是也。而道家的上述诡辩论则为本来难以兼容“儒表”与“法里”提供了关键性的粘合剂,为逻辑上磨擦剧烈的王道之表与霸道之里加注了有效的润滑油:法家指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矣。而庄子曰:马亦鹿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齐”也。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尤大儒也。言“大”者何?谓其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至人”也。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庄周的逻辑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无耻”!

要之,用“达则有为、穷则无为”的道家观点去解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实际上就是说得势了就称王称霸,失势了就奴颜婢膝。这自然是大违孟子本意的。《孟子.尽心上》的原话是: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乌咪的花衣裳 - 2014/6/13 22:59:47

这显然是表示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所谓“独善其身”在这里就是“穷不失义”,而决不是去作“逍遥游”;是“修身见于世”,而决不是“出世”。这后半句并没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种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以“逍遥游”的态度对待世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把一切矛盾都化解为虚无,化解在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玄谈中,这与“独善其身”绝不是一回事。

总之,这句话如果按其原义,它整句反映的是儒家的理想主义;如果抽掉其理想色彩,它整句反映的是道家的犬儒主义。但无论哪种情况,说它前半句是理想主义后半句是犬儒主义(褒义的说法叫“现实主义”),都似难成立。

然而,在专制时代的现实中,这两种意思虽然不是前后两半句之别,却可能成为表里之别:口头上表白的“得志则造福天下百姓。不得志则洁身自好拒腐败”。实际上却往往变成“得势则称王称霸,失势则奴颜婢膝”。口头上的理想主义,行为上的强权主义与犬儒主义。以至于两千多年下来,“独善其身”这个成语的所指已从孟子那里颇有些悲剧色彩的“穷不失义”者,变成了朱自清先生笔下喜剧色彩的“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可怜据说被“独尊”了两千多年的儒学,在“儒的吏化”与“儒的痞化”两边挤压下,不是“儒表法里”就是“儒表道里”,哪儿还有什幺真儒家?



noside - 2014/6/14 11:13:53



那么,就其本义而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有什么缺陷呢?它的被扭曲、被“道家化”能够避免吗?

无疑,“济天下”的理想抱负与“善其身”的个人修养都是非常值得追求的。然而“达则兼济”与“穷则独善”确实有问题,其被扭曲亦非偶然。

关键在于“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很有点“己所欲必施于人”的味道,体现了道德律人的精神,却没有考虑权力有限、权力自律与受律的原则。在这方面,倒是孔夫子早就说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说的是“克己”而不是克人,诚哉斯言!克己复礼则善,克人复礼则伪,克人纵己而号称复礼,则假恶丑之尤也。效尤而能达,达则“王长其间”,假兼济之名以祸天下,“冒孔之名以败孔之道”,“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绝仁弃义”,法道互补,莫此为甚。是故欲求真仁,必先制能克人之人--此子所不语而匹夫某敢补言之也。

因此对于“能克人之人”来说,他首先应当考虑的是“达则独善其身”。“善其身”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但对“能克人之人”来说“善其身”则是他必须做的。不仅他本人必须做,更重要的是他人与公众也应该以监督权力、制衡权力、约束权力的制度安排来帮助他做到这一点。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包括掌权的“达”者在内的公众人物,其私生活隐秘权是小于一般公民的。像媒体大炒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丑闻”,若是对一般平民那就构成侵犯隐私权,但对于总统,即使传媒夸大其词,你又能怎幺样?为了维护公民权,现代司法制度必须实行“无罪推定”原则,司法当局必须承担有罪举证责任,如不能证明你有罪,那你就被视为无罪。而为了约束权力,对“达”者的舆论监督实际上实行的是“有错推定”原则,“达”者必须承担无错举证责任,如不能证明你无错,那你就被视为有错。这不就是“达则独善其身”吗?



xxtabc - 2014/6/14 20:39:45

至于“兼济天下”,孟子的原话是“兼善天下”,其中自然包括了“善其身”与“善他人”两个方面。但这里还是孔夫子讲的好: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没有说“己所欲,必施于人”。当然孔夫子也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要把“己所欲”的理想和治国方案“施于人”以实现“济天下”的抱负,是很自然的。但是立人、达人、施于人乃至济天下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得到被“立”被“达”者的同意,获得“天下”公民的授权。己所欲而人亦欲,固当施之。若己所欲人不欲而强施之,亦如己所不欲而人强施于我,岂我所愿哉?我不愿而施之于人,则置圣道于何地耶!故曰:己所欲、施于人而不能必也,立人达人而不能强也,济天下而必先请于天下也。换言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绝对的,而“己所欲施于人”是相对的;“兼济天下”是有条件的,“独善其身”是无条件的。因此应当提倡“达则独善其身”。

“达则独善其身”就是说大权在握时尤其要注意权力的自律,而不能凭借权力用自己哪怕是真诚的理想去无限制地律人。在这里应当讲究一点强者对弱者的“无为”、权力对权利的“无为”,讲究一点宽容与自由,绝不能借“兼济”之名对“天下”滥用强制,要记住:再高尚的人,其权力也要有制约;再平庸的人,其权利也应受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积极意义上的“无为而无不为”,真正为“天下”百姓带来幸福。




至于“穷则独善其身”,其缺陷在于只强调无权者的道德自律,而没有考虑需要争取和维护“无权者的权利”。人们可能认为,这样的权利只关乎个人。在发达的现代公民社会里这样认为或许也无大碍,因为在公民权已经受到保障的条件下,他们有权利关心并参与公共事务,但社会并没有权利要求他们必须“兼济天下”。



乐在其中 - 2014/6/15 15:08:21

但是权利如果尚待争取,那情况就与保住已有权利不至丧失有所不同了。本来,“计划经济”要求深奥的“科学”来为经济过程提供人为的“最优解”,而自由经济只要求不“偷”不“抢”,公平交易自会“顺其自然”;“理想政治”要求人皆为圣贤,而自由政治者只要求人不作奸犯科。总之,“自由”原是个低调的“主义”,它承认人人都有“自私”的权利。然而另一方面,“自由”本身却又是个最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东西。某个人付出艰辛而挣到一笔钱,别人不能分享;经过努力而得到的名声与荣誉,他人不能分沾;甚至经过流血打下的“江山”,别人更不能染指。唯有“自由”这东西,一旦实现便是高度公共化的,某个人付出牺牲争到了自由的制度,则所有的人都在这个制度中“免费享受”了自由;如果这人对此不快并要求自己比别人享有更多的“自由”(或反过来要求别人享有更少的“自由”),那这要求本身便破坏了他所要争到的东西。如果这个人一开始便看到了这一点并要求所有人都像他那样为争取自由而付出代价,那么他更是一开始便破坏了自由主义--因为这个主义的基础便是尊重个人选择、承认理性自利。于是,自由主义便会陷入西人所言的“搭便车”、我们所谓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境。应当说,在绝大多数场合自由主义所面临的都是这种“行为困境”,而不是什幺“文化困境”。

显然,要跳出这种困境,人们必须面对的不是学理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从理论上讲,一个人争取他自己的人权时,他也是在争取所有人的权利。换句话说,他这是在“兼济天下”而不仅仅是“独善其身”。但这样做的代价,却是要他自己负的。反过来说,假如别人这幺做了,他就可能无须代价而获得权利。于是面对强权的压迫,人们如果各怀私心而沉默,就无法冲破压抑去实现自由。因此,“消极的”自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来争取,低调的制度必须以高调的人格来创立,为了实现一个承认人人都有“自私”权利的社会,必须付出无私的牺牲,为世俗的自由主义而斗争的时代需要一种超越俗世的“殉教”精神。而这,要比学理上的自由主义体系建构重要得多。换句话说,如果无权者即“穷”者中没有人以自我牺牲的精神“兼济天下”,则所有的人都将难以“独善其身”。在许多民族争取自由的历程中都有这幺些人,如甘地、哈维尔、曼德拉等。他们并未在学理上给自由主义带来多少贡献,甚至他们本人的思想还未必说得上是“自由主义的”。然而他们对自由的贡献无与伦比,其原因不在其言而在其行:一是他们面对压



llhnllhn - 2014/6/16 3:15:24

一是他们面对压迫敢于树立正义之帜,反抗专横而不仅仅“独善其身”,从而跳出了“消极自由”的悖论;二是他们宽容待世,不搞“己所欲必施于人”的道德专制,更不自认为有权享有比别人更多的自由,从而跳出了“积极自由”的陷阱。应当说,一个民族能否取得自由,是取决于它有没有自由理论家,而是取决于它有没有这样的自由实践者。即便我们写不出罗尔斯、哈耶克那种层次的理论巨著,我们也可以实行“拿来主义”;但倘若我们干不了甘地、哈维尔等人所干之事,那是决不会有人代替我们干的。

因此“穷则兼济天下”应当成为理想人格的又一原则。如果说这一原则在自由时代也许并不重要——那时人们更需要的是制约“达则兼济天下”的圣君。但在争取自由的时代,却不能没有“穷则兼济天下”的圣雄。当他们作为无权者即“穷”者时,自然不存在滥用权力的问题。假如他们日后成了“达”者,那就是“达则独善其身”的问题了。能同时实践“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就具备了圣雄的人格。圣雄而达,则高于圣君,因为后者如果“己所欲必施于人”是会异化成暴君的。圣雄而穷,则高于圣隐,因为后者如果只是“知其不可而不为”,则不过犬儒而已。而圣雄者,穷则兼济天下,知其不可而为之,人所不欲之牺牲而施诸己,岂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哉!达则独善其身,己所欲而必请于人然后施之天下,真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矣。是圣雄人格乃圣贤之最,我中华崇圣礼贤之邦,儒风夙被,人怀仁义道德之心,必不让其专美于印度、西洋与南非也。



HOUZI - 2014/6/16 15:38:28



总而言之,儒家的道德理想,无论是“济天下”还是“善其身”,是可以与现代人权、自由、民主的原则相结合的。也只有与这些原则相结合,“济天下”与“善其身”才能真正实现。而这一结合的基础就是“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如果“穷”者中多一些“兼济天下”的圣雄精神,那就能“以我之大公争得天下人之小私”,而实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圣贤之道。如果对“达”者多一点约束圣君之制使其“独善其身”,那就会消除“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的千年祸患,真正实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因此我们应该让“穷”者多一点权利意识,而“达”者少一点权力迷信。“穷”者要能够“有为而有不为”,“达”者要善于“无为而无不为”。

只有这样,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才能跳出因“达则有为穷则无为”而陷入“法道互补”的怪圈,儒学本身才能摆脱“儒表法里”与“儒表道里”的双重异化、抵抗强权哲学与犬儒哲学的两面夹击,才有可能实“老内圣开出新外王”。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才有了一条共同的底线:从这个基础出发,我们才有可能追求儒家圣贤的个人道德完善与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西方自由主义的自由人权法治理念,追求本来意义上社会主义的民主公平与自由人联合体理想--当然,也只有在这样的底线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来讨论中、西“文化”之异和左、右“主义”之别,并进行能够体现我们个性的“文化”选择与“主义”选择。而不至于在“野蛮”的环境下妄言A“文明”与B“文明”的优劣;在“有主无义”的状态下空谈甲“主义”与乙“主义”之高低。

一句话,无论中西“文化”之异还是左右“主义”之别,都必须以基本的人道为基础。在“中西”与“左右”之上,有个更为重要的人道与反人道之别。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我们中国人,应该在人类文明的这个基础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 1998-2025